拆解 SONY Hi8 录像机…的电源适配器 AC-L10A

标题里提到的这台 Hi8 录像机是是十多年前老爹从英帝带回来的,不过最近 5 年就没摸过……

电源的基本参数为:输入 AC 100-240V 23W ,输出 DC 8.4V 1.5A ,效率不是一般的低(54.8%)。功率因数约 0.45 – 0.67 ,从能效上来说糟透了。

电源外壳是跟笔电电源一样的塑料外壳,很大,但是不重,感觉体积没控制好(输出不到 15W 却能做得这么大也是很有才了),可能是因为当时隔离式开关电源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吧,或者就是简单的堆料无设计。市电通过 8 字线接口输入,原配电缆为英制插头且插头内置了可更换的两头镀金中间白色不透明的保险管。电缆质量不错,到现在还没出问题。

开壳还是废了点功夫的。两颗 T9 (没记错的话)螺丝藏在贴纸下面,而且中间有一突起。用我的螺丝批可以勉强卸下。另外外侧还有卡扣,不过是很好对付的类型。

PCB 全貌,大部分东西都被两片镀锡铁板散热片遮住了,只露出了 8 字线插座、bel 的 250V 1A 保险丝、X 安规电容、共模抑制变压器、817 光耦、Y 安规电容以及次级的滤波部分等。次级有一只精密电位器。散热片有轻微的锈蚀,应该是常年在空气中产生的。

初级的开关控制器是富士电子的 FA5317 ,很老很老的型号了,不过跟现在的开关控制器结构上并无二致,保护电路也很全,被设计用来驱动 MOSFET 功率开关管,频率 5kHZ ~ 600kHz 可调,待机电流低至 90μA ,无温度保护电路部分。根据电源的体积跟功率我觉得这只板子上的应该工作在 100kHz 以下。

很土很泛滥的 817 光耦(不知道这个 LOGO 是哪个厂子的,不过一模一样的拆机货我有一小袋子)。光耦供电电路中的滤波电容是黑金刚 KMG 系列 35V 47μF 的,也许不是因为奢侈而仅仅是由于工作频率低才不得不采用这么大的电容。旁边的俩二极管倒是挺别致,识货的来介绍介绍?

高压主电容为黑金刚的 400V 47μF ,不高但是相当粗,用在这种功率的电源上也算比较奢侈的了。只能从散热片的缝隙中窥见一角。

次级滤波比较复杂,π 型加上共模抑制电感。黑金刚 LXV 系列 10V 1000μF + 4.7μH 封闭电感 + 黑金刚 KMG 系列 10V 470μF ,对于 1.5A 输出的电源算比较奢侈的。不过同样可能是因为开关频率低而不得不这样。旁边的黑金刚 KMG 35V 47μF 可能是单独给控制电路的一路输出上的滤波电容。

精致的共模抑制电感。

封闭的 4.7μH 扼流电感,不知道是谁家的。

旁边固定在散热片上还给了胶的是一对肖特基整流管 F10P10Q (已被 FCH10A10 取代),100V 10A 这样,余量非常大,估计能拿来改成别的什么玩意。

输入部分特写。X 电容似乎是 0.1μF 的?

共模抑制变压器特写。上面残留了一丝白胶。

三菱的 FS2KM-12 开关管,也给上了白胶。这是一只 MOSFET ,耐压 600V ,电流 2A ,导通电阻 6.4Ω ,栅极驱动需要 10V 电压,显然跟现在技术成熟后的场效应管没法比。

开关变压器体积不小,而且很精致。

从散热片狭缝中窥见开关变压器的另一半。

背面,没啥东西,初级主要就一只整流桥堆,次级则有三极管、NTC 跟一只 Microchip 的芯片。查不到,也许是定制的。其它的就是电阻跟电容了。背面无丝印。

焊点大部分光洁漂亮,但也有人工补焊的痕迹,焊料质感不同而且焊点蛮难看的。引线亦为手工焊接,这些焊点的的助焊剂都没清理掉,有的还夹带了纤维跟炭化的杂质,很粗糙。

中文的焊接提示,因为这玩意是 Made in China 的,结果刚出国就又被带回来了……

让我想起了素质不高的廉价劳动力问题……

另外一处焊接提示,关于二极管的。这样降低了对工人的门槛,并且可以缩短培训时间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